建设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工作简报 >> 正文

目标引领、搭建平台、常态运行,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发布日期:02-2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堂则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主阵地,是课程诊改的关键环节。det365登录网站以“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为主线,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变课程教学形态为手段,打造课程层面目标链与标准链,构建课程质量改进螺旋,并以学校课程发展中心、智慧课堂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常态化、可持续的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通过持续规范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实现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一、上下衔接、落实主体,打造两链

厘清工作流程,制定和完善各层级建设规划与标准,打通课程建设目标链与标准链上下贯通衔接。课程层面的目标标准链通过学校、教务处、院系、专业、课程等五个层面审核,层层把关,保证十三五规划目标得以落实,上下目标贯通。课程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自我诊改。

目标链为:学校事业发展总目标→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各院系发展规划目标→各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各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各课程年度建设计划目标。

                                             

1 课程层面目标链

标准链为:学校课程建设标准→院系课程建设标准→专业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

2 课程层面标准链

二、搭建平台、数据共享,消除孤岛

学校搭建课程发展中心平台和智慧课堂平台,开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诊断,使课程教学由黑箱变白箱。实施课堂翻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课堂革命。

课程发展中心是支撑各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和建设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主要有课程建设目标标准设置及管理、建设过程监测预警、建设质量诊断分析等。年初分别设置课程相关指标预警值,通过课程发展中心对课程建设进行监测,共设置36个预警值。

3 课程发展中心

智慧课堂平台是支撑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功能主要有线上课前备课预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教学反馈,教学过程监控、课堂数据统计分析、教学日志填写等。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对课堂教学到课率、课堂活动参与率、作业提交率、作业批改率等进行监测,进行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常态化纠偏。

4 智慧课堂

三、固化模式、规范流程,提升质量

课程教学团队按“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课程诊改,事前设计建标制定方案、事中监测预警及时纠偏、事后诊断改进螺旋提升。事前基于SWOT分析,结合课程实际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制订课程建设标准和本课程建设年度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限、建设标准等;事中依托课程诊改平台,对课程进行监测预警,对课程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及时纠偏;事后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课程发展中心,对本年度的课程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自我诊断诊断改进。

5 课程诊改工作流程

以《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诊改为例:

1.事前设计建标

《供应链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提升学生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也能够辐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供应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做准备。通过企业调研、兄弟院校对比、课程基础现状分析,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在确定总目标后,我们从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条件、课堂教学检测与考核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了分项目标的确定。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依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标准,我们分年度建立了可监测、可量化的课程三年建设标准。

6 事前设计建标

2.事中监测预警

在质量管理平台上及时关注自己的工作任务,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对于本周、本月前应完成的任务、即将超期的任务,平台会及时提醒。在诊改实施过程中,按照制定好的标准、计划将课程建设的佐证材料在规定的时间按要求上传至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内部质量管理平台上对课程建设任务情况进行实施监测。课堂教学方面分三步走:课前,在智慧平台上上传资料,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学内容,积极与学生参与讨论;课中,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考勤,发布讨论、头脑风暴、答疑讨论、作业任务、课堂测试等活动,以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并通过智慧平台上的数据对课程教学效果实时监测;课后,我们在平台上关注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批改作业,随时采集数据和信息,以便为后续的诊断改进提供实施依据。

7 事中监测预警

3.事后诊断改进

课程发展中心实时展示课程的相关任务完成情况,包括雷达图、指标达成度。每年年底,课程教学团队依据诊断标准,结合本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在课程发展中心撰写课程诊断报告,通过学习创新,优化和改进下一年度课程建设目标。

8 事后诊断改进

四、主体明确、获得感强,师生满意

1.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主体更加明确。通过课程诊改,课程团队作为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主体,工作任务明确、分工科学、组织有力、实施有效,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建设任务完成度提高。

9  2018-2020年课程建设年度目标达成度

2.课堂教学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课程诊改,促进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形态发生深刻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10 全校依托平台教学的比例

3.师生满意度和获得感逐步提高。通过课程诊改,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过程可以监控,问题及时解决,目标达成度高,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逐步提高。

11 教师获得感

12 学生成绩

五、持续诊改、不断深入,形成机制

1.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课程质量、人人提高课程质量、人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氛围。

2.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固化课程层面诊改运行机制,使课程诊改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

3.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激励机制,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发展中心和智慧课堂平台功能,强化课程监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