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理论教育 >> 正文

[专家谈]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发布时间:2015-03-08浏览次数:

编者的话

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如何做到?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之举,也折射出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自信。当下的中国应该也可以拥有和展示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将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提供不竭动力。

讲解好中国政治发展的大故事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们常说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其认知的次序和阶段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其实,外人对今天中国的认识也正在经历这个认知阶段。如果说外人首先对中国制造的许多价廉物美质优的产品感到好奇,要一探究竟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对拥有如此强大生产能力背后的中国制度感到好奇和兴趣,而且随着他们认知的进步,会逐步提高到对产生中国制度背后的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好奇与兴趣。

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问题。在近十年国内外的许多国际会议上,中国崛起给世界产生的规模效应成为讨论的主题。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定会从200年来的受动关系转变为能动关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正在对世界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中外关系的这种变化具有乾坤大扭转的意义。学者是民族复兴和国家成长的研究员、讲解员和书记员,有责任向国内外讲好我们时代这个大故事。

讲好我们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一门学问。笔者从事外交以及与外交有关的国内政治研究,时常感到中国政治外交研究现状与新中国取得的不凡政治成就不相匹配。如何讲好当今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简单照搬西方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解释中国的治国理政与国家治理,毕竟,西方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根本上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崛起进程中,以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为指导,在对西方内部治理以及西方与世界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因此,立足中国治国理政和国家治理的丰厚经验进行抽象提炼,形成中国大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对内对外讲清楚说明白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

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首先要有对自己制度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总开关”问题

现在流传的许多西方政治故事(不乏编造的故事),大多数是讴歌其政治和制度如何好的,这些政治故事对西方政治的美化连他们“自己人”看了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笔者觉得,这些讲者或有心或无意,但根子上是没有摆脱百年来的西制崇拜情结,缺乏对自己政治和制度的信念与自信。在政治制度问题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我们说思想解放,但思想解放讲得较少的一个内容是,其实我们要从西制迷信和西制崇拜中解放出来,回到中国政治和制度的信念上。有了信念,就有了标准,讲的政治故事虽千姿百态,但背后的大逻辑和大道理不会偏。

有了信念为支撑,我们就可以在中国道路标准下确立中国政治发展故事的叙事逻辑

例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政治最根本的一个标准。习惯了西方的政党学说和政治思维,会提出“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是矛盾的”或者“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对立的”这样的假命题。但是在中国政治标准中,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国是统一的关系。只有从统一而不是对立的逻辑上,才能理解和讲清楚两者的关系。从政治精神来说,“合”是中国政治精神的精髓,其迥然有别于西方政治精神中“分”的逻辑。讲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还要重视珍惜和维护关键政治概念的发明权和专利权。比如,det365登录网站“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和实践,其根在中国,而非来自西方。在外译上,官方用的是consultativedemocracy,而不是英语政治学教科书中的deliberate democracy。设想一下,如果从后一个外来的概念研究中国的协商民主,文献的回溯就会追踪到别人那里,而从前一个概念研究协商民主,文献的主体应该是在中国,解释权也在中国学术界。这种讲故事或者研究的技巧,看上去是个小事情,但它其实关涉到政治学中核心概念的专利权问题。

需要同时了解中国与外国的政治发展原理和政治实践,在中外比较中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

讲解者要有较强的融通和转化能力。例如,政治团结是政治学研究和政治故事中的一个大主题。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13亿多人团结起来的能力感到很惊奇。西方国家输出的民主模式重在选举模式,结果极易造成当地政治对立、分裂和冲突。围绕政治团结主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下中国制度设计、中国政治实践,值得挖掘的故事和题材不胜枚举。其实,发展中国家在其政治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学政治团结,没有政治团结的国家,经济和民生总是起伏不定。再如,中国政治话语中常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说法,这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有关,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观察西方政党制度,按照中国政治话语来对其叙事的话,应为“一代隔着一代干”甚至“一代对着一代干”,其政策经常打架,缺乏连贯性,这是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决定的。表现在外交上我们就会发现,比较起来,别人与中国打交道的成本低,也有很大的确定性,但与两党或多党制国家打交道的成本会很高,不确定性强,因为其政策经常反复多变。

善于在国际比较中讲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既不是刻意拔高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妄自尊大,更不是故意贬低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妄自菲薄,而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中一个宏大的事件。对比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道路和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不通过殖民扩张和战争掠夺的方式迈向富强之路的国家,这种富强道路背后既有我们文化基因上的作用,也与中国社会内部通过创新消化压力的方式有关,更根本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关。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祀”,用今日的政治话语来转换,其实就是政治仪式、价值体系、信仰信念等。政治学研究也好,普及融化到国民教育中的政治故事也好,抑或国庆庆典、阅兵、升旗仪式等,其实都是世界各国无不格外重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研究从来就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讲好有更强学理支撑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是学者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思想基础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传播好凸显中国话语体系的声音

孟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创新工程“新媒体管理与舆论导向”项目首席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经纬。在当代社会,媒介与日常生活须臾不离,成为表达文化、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文则能得天地。”中国故事诚悦人心、感服世界,要靠中国声音的恰当表述,要在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和当代特色上下功夫。

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框定,为传播中国声音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话语体系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蕴含着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讲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秉承这种文化理念,中国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中国国情、发展道路为基本事实,囊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前无古人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快速、稳定发展的现实击碎了“历史的终结”论调,“中国奇迹”、“中国崛起”也远远超越了标榜“普世价值”的西方自由主义话语诠释能力。以中国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线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模式,需要用新的视野去观察、新的话语去讲述、新的理论去诠释。这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紧迫的挑战,也为中国声音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解读理念、传播声音有多种角度多种路径。在当代全球化传播中,一国公民透过媒体观察世界读解文化,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本土,二是外媒。这些年来,中国的崛起为推动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带来更多机会。然而,在国际主流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局面依然严峻。西方话语表述中的当代中国,都难以摆脱“妖魔化”的媒体议程,逃不出“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和历史魔咒。似乎“中国道路”的坚定注定对人类共同利益构成威胁,“中国特色”的复兴必然导致对世界和平福祉的挑战。其实质,是西方主流媒体话语误读、歪曲甚至丑化、孤立,加之由来已久的保守主义心理在作怪,共同制造了中国形象的扭曲。数据表明,20年前,西方受众中只有40%对中国持正面评价,而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长期以来,东西方关系和地位的不平等及西方话语框定,造成了人们理解真实中国的巨大障碍和阻力。鉴于此,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传播公正述说,中国媒体任务紧迫、使命重大。

走出传播认识阈限,增强文化自信,完善中国话语表达方式和手段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突破中国媒体自我文化认知局限和表达能力缺憾。当前,影响中国声音生成及传播效果的常见问题有四: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偏信盲从西方媒体,主动让出话语权。西方媒体常打出客观公正、自由公信的专业主义旗帜牵制全球舆论,标榜“普世”新闻价值观。谁的新闻价值取向与其不一致,就会被贴上“压制言论”、“官方喉舌”的标签。对此,一些中国媒体非但没有清醒认识,反而产生了唯西方专业主义是从的思想倾向。也有一些媒体由于对中国社会制度、理论政策理解不透彻,缺乏文化定力与自信,面对新问题、新现象时难以解释、判断力不足,盲目追随西方媒体议程,间接维护了西方话语垄断和偏见。

第二,注重文化宏大叙事,普通个体文化意蕴疏于发掘、话语表现力不足。我国媒体更关注具有重大文化内涵的大题材、大主题、大事件,而对能够“以小见大”的普通文化主体——小人物、小事件、小题材,却疏于充分发掘和展现,以故事化手法、平民化视角、人性化内容、生活化叙事打动人心的报道佳作较为少见。

第三,“正面报道”认知不尽如人意,“硬新闻”不“硬”,话语引导乏力。由于历史和思想认识原因,我国媒体存在着对正面报道的偏狭理解,不敢正视舆论现实、观点冲突,甚至将正面报道等同于“报喜不报忧”。报道还存在简单翻录官样话语、以灌输代替引导的做法,缺乏媒体的独特风格与思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日益成熟,每有大事发生,若本国媒体回避热点或捕捉不到问题实质,外界噪声必然趁虚而入。“硬新闻”硬不起来,难以引发深入思考,也使报道显得底气不足、话语乏力,传播力引导力大打折扣。

第四,网络传播跻身大国行列,但“融媒体”竞争力有限,话语优势尚未彰显。2014年8月,中央出台《det365登录网站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推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媒体融合加速。但就现状看,我国“融媒体”传播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重大国际新闻发生之时,我国媒体虽“融合”阵容不小,但较少有新颖快捷、高质深度的信息、观点,传播优势和话语强势尚未显现。

提升媒介软实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

话语是交往工具,也是文化表征。提高媒体文化软实力,打破西方话语操控,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代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政治政策素养、文化专业素养,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理论基础。有了科学的理念,才有科学的实践,才能“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媒体工作者首先要加强内功修炼,做好理论储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理念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跟进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不断增强理论思想功力,坚定信念提高素养,担当使命勇敢创新,夯实中国话语理论基础。

要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推动传播,形成资源共享、立体化、多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和舆论强势,提升话语影响力。在全球化传播环境中,西方媒体借助新技术业态调整策略强化西方思维,舆论渗透花样翻新。鉴于此,我国媒体要加强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语种规模,全面提高网络电台电视台、手机广播电视、APP新闻终端等多媒体服务水准,形成视听互动、资源共享、形态融合、语种集合的传播特色,增强话语优势。

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其要旨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清晰有力的中国话语体系。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具有鲜明的“中国话语”特色,如用“大同世界”阐释全球观、“和而不同”阐释和谐观、“以人为本”表达政策观,为中国媒体话语创新提供了范本。在传播中构建中国话语的独特性,媒体要注重语言表达的“中国色彩”,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传达出中国政治理念和文化追求。要以恰当的议程设置突出中国主体性,争取话语主导权。要研究不同地区受众心理文化需求,用人家能够“听得懂”的话开展交流、增强话语亲和力,远播中华文化。

要注重以效果为导向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大声讲”和“柔声讲”的关系,既阐明立场和观点,又潜移默化地达到说服效果。把握好传播“时、效、度”,既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也学会用中国的语言讲世界的故事;既要讲宏观叙事的国家故事,也要讲微观具体的百姓故事。既要自己讲述,也要善借他国媒体阐释立场。既要敢于发声宣讲,也要善于柔声细语寓教于乐。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事半功倍”地讲清楚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播出去、彰显于世。

阐释好源自传统和国情的中国特色

寇清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善于阐释中国特色,不仅有利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且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特”在其独有规定性,体现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上

“中国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体现出的独有规定性。它具体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提高认同感、增强“三个自信”、提升影响力

首先,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一些人对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还存在误读。因此,阐释好中国特色,正确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可以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主心骨、增强凝聚力,提高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自觉性。

其次,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170多年的近现代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突出西方强国重围、取得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业绩,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第三,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从国际舞台边缘走向中心,特别是我国在处理各种国际事务中的出色表现,进一步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凸显了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看重我国战略分量。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的对外阐释和宣传,加强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引导和说明,展示我们开放、包容、自信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阐释好中国特色的着力点在于从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入手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要阐释好中国特色必须从形成中国特色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从独特的文化传统阐释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的“文化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不断吸纳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中国特色不断生成和凸显。从独特的文化传统角度阐释好中国特色,能够引导我国人民,特别是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以及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其次,从独特的历史命运阐释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历经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百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一条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康庄大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了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独特的历史命运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梦展现光明前景。

第三,从独特的基本国情阐释中国特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独特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和抵制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思潮,又吸取不顾历史条件生搬硬套本本的历史教训,破除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教条式理解,真正将其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四,以传播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落脚点,阐释好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因此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梦。世界历史上曾有许多国家有过国家梦,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和价值取向却有很大差别。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性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阐述好中国梦的人民性本质,揭示中国梦所独有的中国特色,才能赢得我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世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阐释好中国特色意义重大,而善于阐释好中国特色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