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诊改 >> 正文
聚焦诊改 守正创新 实现教师跨越式成长
发布时间:2022-06-22

201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27所教学诊改试点之一,2019年学校诊改工作以“有效”结论通过全国诊改专委会复核,并作为全国校长培训班典型案例进行了分享。复核结束后,学校持续推进教学诊改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修订了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将诊改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内生动力,也促进了教师个人发展。基础科学教学部王小逢老师通过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质量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得到了循环提升,实现了个人跨越式发展。下面是王小逢老师个人诊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聚焦诊改 守正创新 实现教师跨越式成长

一、找准目标,制定标准,当好学生引路人

诊改的逻辑起点是建立目标和标准,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个人的发展亦是如此。

进校之初,我对职业生涯稍显迷茫。而此时恰逢诊改,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成长的路。根据学校“十三五” 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基础部资队伍建设规划,我制定了个人发展三年、五年规划,结合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等维度,确定了个人发展目标为:两年内,从新进教师迈向合格教师;三年内由初级职称提升到中级职称;五年内,由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以此为方向,制定出个人成长的三级指标体系。

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志不强者智不达”,要实现目标、达成理想,我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自觉自省,自查自纠,推进常态诊改和教学质量螺旋提升

2018年学校决定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校必修课,我被认命为课程团队负责人。此时,学校诊改工作也进入关键阶段。而课程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虽年轻有活力,但经验不足、积累不深。面对严峻挑战,我们不气馁、不畏惧,有思路、有方法,迎难而上。在对团队和课程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暑假,找差距、补短板,广泛涉猎,学习名校相关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发展中心每月对达到预警条件的课程的预警,对预警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纠偏);根据智慧课堂平台每节课学生的学习数据出现的预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纠偏)进行纠偏。

经过一学期的诊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项为校级精品课;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由厌学、怨学、惰学,开始想学、能学、勤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满意度、督导满意度、同行满意度达到92%以上。

2020年开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又陆续开设《南阳文化》《高职语文》等公共必修课、《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技能拓展课、文化类系列公共选修课。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以诊改成果为基础,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教研室主任担任公共必修课和技能拓展课负责人,选修课教师为本门课课程负责人。每位负责人,时时监测课程发展中心数据,及时纠偏,促使课程高质量建设和运行。

教研活动是实现常态“诊改”和教学质量螺旋提升的重要依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集体备课、听课。教师畅所欲言,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平台数据分析监测,团队集思广益,针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融通不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佳、评价可视化难等突出问题,及时纠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使用意境动画、吟诵弹唱诗歌、三维动画、全景VR、实地探访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融入到课程中,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通过如此激励、学习及创新,改进提升,建立更高一层的发展目标。

1  融通专业


目前,我们已构建了贴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一纲两翼三维四评五层”文化通识课教学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一纲)为课程设计总纲,以“精神导航,榜样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为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辐射开来的系列选修课程为纬”(两翼),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人文讲坛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斐然吟诵社等文化类精品社团(三维)为载体,通过课堂表现评价、项目实施评价、项目结果评价、期末评价四种方法(四评)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全课程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重构、资源库升级、示范课程建设、动态考核调整等5个层面(五层),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2 “一纲两翼三维四评五层”文化通识课教学体系

三、厚积薄发,硕果累累,实现个人和团队飞跃式发展

学校通过诊改工作,建立了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教师个人当然是受益者。六年来,我和教学团队的职称职务、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能力、教改能力、管理能力都有质的飞跃。2017年至2021年,我连续五年教学质量考核优秀。

2021年4月,团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2021年9月,《中国脊梁》《厚植情怀 向美而生》《经典诵读》课程立项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12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立项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年4月,《高职语文》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被推荐至省教育厅;2022年5月,《如何读懂中国古诗词》“能者为师”特色课程被南阳市教育局推荐至省教育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赛团队,先后获2021年教育部中华经典诗词讲解大赛国赛二等奖、2021年河南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021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文科)一等奖、2021年河南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20年河南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2020年河南省青年教师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依托学生社团“斐然吟诵社”,潜心指导学生,获2021年河南省中华经典诵写大赛获一等奖、2021年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主题朗诵比赛一等奖、2020河南省高校“悦读.新知.致敬”一等奖。

3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

四、反躬自省,任重道远,持续践行大学质量文化

虽然我们取得了斐然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第一,诊改的理念贯彻还不够彻底,部分团队成员质量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事前(目标、标准)、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三部曲”略显不调;第二,团队成员信息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如信息数据来源单一,对数据分析不深刻,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课堂革命不够充分。

面对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和团队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补台、相互谦让,厚植质量意识,践行质量文化,每一位团队成员需“时时、处处、事事”为质量负责,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践行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和团队必将继续勠力同心、行以致远,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步一个脚印,当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版权所有©det365登录网站质量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联系电话:0377—61633086

光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工农路291号   孔明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杜诗路1666号